蟒营™style
私塾式课程设计/运营框架
现象
-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 任何一个领域的资料都近乎无限
- 但是, 想学习目标技能的人, 依然无法得其门而入
- 也就是说, 并没因为领域资料/教程/图书的增加, 而减少入门的难度
分析
那么具体一个领域知识, 比如,以 Python 编程为例
- 简单推导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的自学而成?
- 同为语言, 汉语是地球人最复杂的自然语言,
- Python 则是编程语言中公认最容易入门的开发语言
- 同时, 大家在婴儿时期:
- 没有任何语言基础, 也没有任何教材/经验
- 但是, 都顺利经过2~3年自学,
- 全部 掌握了汉语对话
- 为什么, 成年后, 具备现代科学基本常识后
- 反而自学能力和自己婴儿时代完全不可比了呢?
- 强行对比的话, 可以看出其中主要差异:
- 动力: 学不会说话, 可能饿死...
- 环境: 学说话, 7*24 小时有人陪伴反馈
- 练习: 学说话, 7*24 小时有机会就练习
- 坚持: 学说话, 7*24 小时全年无体持续进行
以此四点来看编程学习的话
- 环境: 配置好运行环境, 7*24 小时编译器实时陪伴反馈
- 动力: 学不会编程, 一般没可能饿死...
- 练习: 练习什么对于自学者是大问题, 一般资料中的练习只针对介绍的知识点
- 编程和汉语对话相同, 都是通过交流完成意愿传达
- 但是, 现有练习都阅读应用场景, 对编程经验亳无报时
- 坚持: 学编程, 即便是专业学科在校生, 都不是第一任务
- 日常业务自学, 更加不是了, 无论生活/工作/通勤/...都比编程要来的汹涌
- 甚至于, 光是运行环境, 多数资料也仅仅模糊的提及
- 或是干脆提供一个不用配置,立即可用的虚拟环境
- 在这种场景中学习编程, 是根本无法用来解决真实场景问题的...
- 那么, 对于编程自然也就帮助了了
对策
结合自己长年自学体验, 以及开源/自由软件技术社区的形式
蟒营™提出开源课程框架要点在于:
- 不提供专有教材:
- 互联网中对应社区提供的, 永远是最权威和最正确的
- 同时, 也能训练搜索能力
- 第一时间配置进入真实软件工程环境:
- 浸泡式体验一线工程师日常环境
- 高效协同环境本身就包含很多实效编程经验
只有在战斗中才可能学会战斗
- 以固定时间周期为节奏, 用具体开发任务为线索:
- 从开始就着手解决真实问题
- 用问题的解决来替代结构化资料
- 约束无尽的学习目标同时, 也养成各种工程习惯:
- 持续整理知识结构主动降解问题
- 记录探索过程检验方法关键要点
- 根据代码而不是担心来展开讨论
- ...
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学会战争
- 第一时间组合为小队:
- 将协同变成自学/编程的一部分
- 由此引发一系列附加沟通场景和命题Issue
- 从而在高强度交流过程中, 快速熟悉并应用对应术语
技巧
蟒营™课程框架的实例化, 唯一难点在:
- 找到/设计一个可以合理迭代叠加的任务序列
- 这一序列:
- 解决真实问题
- MVP 又极其简单, 50行代码即可解决
- 可以自然扩展到不同场景/形式/平台
- 从而自然被动接触到各种实用知识点
- 比如, 早年使用的一个序列:
- 0: CLI 中对话式记录自学笔记
- 1: 笔记记录为合适文件
- 2: 笔记记录可以回查/修改
- 3: 笔记记录可以tag/分类浏览
- 4: 笔记可以用本地 web 网站追加
- 5: 笔记可以用本地 web 网站回顾/修改
- 6: 笔记记录 web 版发布到外网
- 7: 笔记记录 web 接口版结合入 Slack
- 8: 笔记记录 web 应用版运行在手机
- 9: 笔记记录 小应用版 融合到微信
- ...
- 运营难点:
- 学员起点不同, 需要第一时间形成互助风气
- 学员自律程度不同, 需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引导输出
- 学员思维模式不同, 需要逐一针对具体问题现象就地分析/解释/引导/触发对应个性任务和资料
- 学员硬件/网络小同, 必须使用一种通用/跨平台/稳定/可靠网络会议系统
- ...